一、新产品开发定义
新产品开发是一个始于创意,经过调研及可行性分析后立项,再经过项目规划及实施转化为成品投放市场的过程。
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新产品又分为新问世产品,新产品线,现有产品线增补产品,现有产品的改进,市场重新定位型产品以及成本减少型产品。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巩固行业内的现有地位,同时开拓更多市场,全面推进品牌的发展,需根据市场变化和公司战略规划,选择适宜的产品类型进行开发。
二、新产品开发流程
不同类型的新产品由于特性差别,在开发流程上也略有不同。不过,结合化妆品新产品开发的特点,可将开发流程分为7个阶段。
01产品创意
产品创意是新产品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产品创意往往表现为简单的定性功能描述,如未实现的顾客需求、新兴市场以及未发掘的技术潜力等现有商业机会。
消费者需求是产品创意的重要来源。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以市场调研为依据的新产品开发流程能有效降低风险和资源,是企业顺利完成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条件。如果顾客的需求不明确,企业则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以使自己的创新型产品被市场接受。
研发部人员基于技术前瞻性研究下的意见,也是创意的重要来源。相比其他员工,研发部人员对企业产品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企业产品的优缺点、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等方面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因此,从研发部产生优质创意的可能性很大。
02可行性分析
内、外部创意收集后,企业往往会形成多种创意雏形,而可行性分析的作用就在于对产品创意雏形进行筛选,以剔除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创意,减轻后期开发过程中的工作负担,最大程度降低后期开发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以下方面:
(1)配方可行性分析
在现有配方水平下,拟开发的产品剂型、功效等能否实现,并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功效性和使用性。
(2)生产可行性分析
企业是否具备生产该产品的相关设备与灌装条件,如不具备生产条件,能否通过改进和外协的方式实现;能否通过设备的购买,或者与适宜的OEM厂商甚至更为专业的企业进行合作。
(3)成本可行性分析
在可接受的膏体、包材、生产、运输、时间等成本范围内,可否实现产品的生产。
(4)法规可行性分析
拟开发的产品是否属于化妆品范畴,拟加入的成分是否可在化妆品中使用等。
(5)概念可行性分析
在企业现有消费群体的认知范围内,产品的科技概念是否能被接受,若概念过于超前,能否转化为消费者利于理解的概念进行宣称。
03立项准备
可行性分析完以及得到批准后,就可以立项了。首先,设立开发小组,明确开发小组名单及分工,比如谁负责原料开发、配方开发、理化检测、功效评价等,只有明确了开发小组的参与成员,才能在开发过程中各司其职,推动产品开发的顺利进行。
确定组成名单及分工后,就可以召开产品开发计划会议,把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员、开发需求、开发进度等问题做出的安排记载下来,方便后期查看和对照。
产品开发计划会议应对产品的重要性进行区分,将产品分为A、B、C三类。其中:
A类产品:为公司较为重视、投入较大的明星系列或爆品。A类产品的开发计划书应经过所有产品开发相关职能部门的通过;
B类产品:是普通新品。B类产品的开发计划书只需经主要职能部门的通过,如研发部、市场部、采购部、培训部等;
C类产品:主要为老品调整,如配方微调、香型更替,包装更新等。C类产品因操作起来简单,经产品开发小组组长批准即可。
04项目执行
在明确了参与人员、开发需求、开发进度等内容后,新产品开发就正式进入执行阶段。
(1)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不仅包括配方、概念、包装、工艺的开发,还需要经过消费者的验证。本文详细讲解配方开发流程。
(2)配方开发
配方开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配方剂型框架、肤感决定原料,两者决定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应综合考虑产品的剂型、外观及特点来进行选择。
以精华素为例,应优先确定增稠剂的种类,若选择卡波为增稠剂,应选择相对长流变性的,黏度不是很高的卡波,当对产品功效性要求很高,需要添加很多活性物时,还需考虑到所选的卡波种类是否具有较好的耐离子性。肤感决定原料主要包括油脂、蜡类和肤感改良剂,应根据产品的肤感要求进行适宜的选择和搭配。
确定产品框架及肤感决定原料后,就要进行概念及功效原料的选择。概念原料的添加目的是为了利于后期产品的市场宣称,添加量很少,既不构成功效也不构成肤感,只需保证在配方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即可。而真正起到功效的原料,往往具有一定的添加量,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其作用机理,还需注意其与体系的配伍性。
举例来说,若想开发具有美白功效的产品,若选择抗坏血酸葡糖苷和抗坏血酸磷酸酯酶这类盐类美白剂,就必须搭配耐盐的框架原料;若选择甘草黄酮,则对框架原料的耐离子性要求不高。
在配方开发过程中,新原料的使用不可避免。确定使用新原料前,需全面了解该原料的各类信息,比如COA(产品分析证明)、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TDS(化学品技术说明书)、功效报告、毒理报告、安全数据报告中的各类参数,及包装规格、运输储存条件、保质期、供货期等。此外,该原料的使用历史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企业来说,贸然采用不了解的新原料具有很大的风险,但受开发周期的限制,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新原料进行全面的评估,所以分析该原料在其他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对评价该原料的使用风险性具有一定帮助。
开发配方还需明确核心原料的稳定性范围,这时不能完全依赖于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应结合基础实验和具体配方构架进行综合判断。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功效原料添加至现有的相似框架配方中,观察该原料在先行试制品中的稳定性表现,明确核心功效原料的pH安定范围以及配伍禁忌等。
最终配方中,需对功效成分含量进行理化分析测试。功效性评价(人体测试和体外测试)也不可或缺。功效测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功效原料的起效最低添加量和安全最高添加量,还能帮助配方工程师找到产品功效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
上述步骤结束后,配方工程师就开始按照开发需求进行肤感的微调,这个阶段主要跟市场部进行沟通,经过若干次送样、反馈、调整后,直至市场部接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原料批次偏差、工人操作偏差、乳化温度偏差,这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决定了各批次产品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应该确保普通消费者无法感知这一差异,因此在肤感微调的这个阶段,研发部还需对市场部确认的膏体做肤感差异限度考察实验,确认消费者无法感知肤感差异的粘度范围。
(3)概念开发
产品概念是对产品外观、功能和特性的描述,往往由皮肤科学、产品剂型、功效肤感、成分故事4个部分有机组成,可根据品牌的定位和市场推广策略进行选择与侧重。如果产品概念突出成分的功效,那么首先就需要做体外测试,证实原料确实具有所宣称的功效后,再运用到配方中进行人体测试,测试报告可供市场部为后期宣称提供科学的佐证。
(4)消费者验证
配方基本确定后,还应进行消费者试用,让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皮肤特征的志愿者(30~40人)进行一段时间的产品试用,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当满意度高于75%时,则认为该产品的配方能够通过,若低于75%,应根据消费者试用反馈再次进行配方调整,直至满意度达到通过标准。除了感官评价,还应借助诸如面部图像/轮廓分析仪、皮肤水分测试仪、皮肤弹性/皱纹分析仪、测色仪,皮肤镜,超声波,乃至糖基化终产物检测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多光子显微镜等等仪器,进行客观的产品功效评估,确认产品是否具有与宣称相匹配的功效。
05上市准备
所有东西都确定好后,大生产之前,试生产这一步不可或缺。试生产的目的在于确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灌装工艺,同时也是一个排错的过程。试生产时往往会出现实验室打样时无法预估的问题,在试产过程中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能减少大货生产出错的几率。只有试产通过后,才能进行大货生产。一般来说,试生产的产量为50~100千克左右,试产通过后所得到的膏体为膏体标准品,可用于稳定性、相容性、安全性、功效性评价,以及灌装线测试等。
在基本确定生产不会出现纰漏之后,需综合试产所得膏体的测试结果与实验室所得膏体的测试结果,制定新产品规格书,作为后期每次大货的质量评定依据。规格书中包含的检测项目包括产品外观、香气、pH、密度、黏度、微生物指标、稳定性指标等,并会明确指出各类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
标准品经市场部确认无明显差异后,至此配方才算正式确定。但在产品配方输入生产管理系统之前,研发部还需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产品风险评估,只有评估结论是风险可控并可接受时,才可进行大货生产。
06上市及上市回顾
产品最终推向市场,并不代表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束,还存在一系列后续总结及跟进工作。以研发部为例,需总结开发过程中的各类经验,进行内部分享与学习,避免下次项目中出现类似的失误,有效缩短后期产品开发周期。此外,研发部还需密切关注与跟进消费者对产品膏体本身的相关反馈,对产品进行改善研究,在配方的下次升级中实现品质提升,获得消费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