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根本上发挥塑料的好处,避免其进入环境,行业的上下游一起做了很多尝试。塑料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不仅仅限于行业本身,也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
特别是链接了与碳减排相关的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议题,以及与责任投资(Responsible investment)相关的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领域,这些都使得塑料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行业上下游的巨大革新。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回收再利用,塑料的整个产业链应该被重新定义。
应用行业更多地采用再生塑料
从品牌端来看,几乎所有的品牌都配置了可持续发展的职位,而塑料都是这一职位的重点关注领域。塑料被要求在使用之后能够被回收再利用,避免被焚烧或者填埋,从而产生额外的环境负担。 对于可回收的界定,全球不同地区及国家行协会,包括欧洲的CEFLEX(Circular Economy fFlexible Package)、美国的APR(Association of Plastic Recyclers),以及中国的GRPG(Green Recycled Plastics Supply Chain Joint Working Group),都开发了相应的规则和标准。 在饮料行业,许多品牌都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目标,比如可口可乐承诺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使用100%可回收的包装;到2030年,在全球的产品包装中使用50%以上的回收材料。 可食品接触的再生塑料虽然在国内尚在讨论,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趋势,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开发了食品级再生料的使用,预计将催生出至少上百万吨的食品级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rPET)市场。“瓶到瓶”将会直接与“瓶到纤维”等现有市场争夺上游的瓶源,在供需平衡之前,将拉高废旧饮料瓶的价格水平。 在家电行业,使用再生塑料已经是常规操作,包括格力,海尔等几乎所有的家电品牌都已经深入参与了塑料的再生循环利用。伴随着今年一月份国家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家电行业的塑料回收将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发挥废旧家电中塑料回收的价值,将会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汽车行业,欧盟发布新规,用于制造新车的塑料中至少25%要使用再生塑料,其中的25%必须从报废车辆中回收。这一规定使得车用再生塑料的使用直接从外饰延伸到了内饰,汽车产业链也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开发相应的技术和配方来满足法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汽车厂家重新考虑汽车部件的结构和材料设计,使其能够更容易地从报废汽车中进行回收利用。 宝马集团正积极与回收行业、加工厂商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汽车制造的循环经济。 包装行业的情况比较特殊。硬包装的可回收设计相对简单,回收利用也已经日益成熟;软包装方面,主要是由于阻隔性的需求,对于铝箔、镀铝,以及其他不可回收结构的替代进展较慢;也有品牌商开始考虑用生物基或可降解塑料来降低环境影响。随着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共挤,氧化硅(SiOx)蒸镀,以及其他可回收包装结构的开发,后期将有可能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实现软包装结构的可回收设计。
加工、材料端更快地回应市场需求
从加工端来看,几乎所有的主流设备厂家,包括注塑领域的克劳斯玛和ENGEL、吹膜领域的W&H,以及国内的相关设备企业等,都已经推出了适用于再生塑料加工的新设备。伴随着品牌商对于塑料可回收性,以及塑料产品中使用再生塑料的要求,加工商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 然而,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原材料端。再生塑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行业重视,几乎所有的塑料原料厂家,包括全球的石化巨头,都开始参与到再生塑料领域。国内官宣的案例,包括利安德巴塞尔与隽诺环保将在广东肇庆建设塑料循环工厂、英力士与格林循环合作生产高品质再生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此外,陶氏就提出,到2030年,每年将提供300万吨采用塑料废弃物及其他形式的替代原料生产的循环或可再生产品。 再生塑料将成为塑料原料厂家的一个标准配置,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的石化厂家在提供原生塑料产品的同时,也会向市场提供再生塑料产品。 再生塑料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目前再生塑料的生产主要通过收集、破碎、清洗,以及造粒等工序完成。之前对于再生塑料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注塑领域,工艺过程对于再生塑料的质量要求不太高,但随着吹膜、流延,以及纤维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对于再生塑料中的杂质、气味,以及加工性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倒逼了再生环节质量的提升,除了常规的去除杂质以外,还需要更好地去除气味,并且对于材料进行适当的改性以适应后期加工工艺的要求。 对于再生塑料产品而言,虽然物理回收目前仍然是主流,但是化学回收也吸引了行业的许多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于物理回收,化学回收得到的产物性能更好,在某些情形下的碳排放(能耗)更低,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PET为例,化学回收的单位成本更有竞争力,而且减碳效果更好。 但是,化学回收的运营属于化工行业范畴,传统的再生塑料企业要进入存在一定壁垒,因此行业之间的合作与整合将会是大势所趋,而关键的整合点在于再生塑料的来源及其成本控制。 目前的主流回收方法仍然是物理回收。(图源:OMV)
回收体系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升级改造
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标准化的废旧塑料来源作为支撑,这将倒逼回收体系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改造。之前的回收系统是碎片化的、多环节的,并且缺乏规范,这些已经无法继续支撑再生塑料行业的需求。
诸如爱回收·爱分类的“两网融合”试点、陆海环保打造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等,都是往这方面的尝试,希望能够将回收系统进行整合升级,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效率高、成本低并且可追溯的再生塑料“原料”来源,从而进一步支撑相关供应链的发展。
塑料是大宗产品,每年全球的消费量大约为4亿吨左右,其中再生塑料大约为3,250万吨,仅占8%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汽柴油消费的见顶,从炼油环节获取单体再制成原生塑料将面临压力,这将为再生塑料使用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机会。将用过的塑料循环使用,或者变成单体再次使用,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机会。
今天的消费者和市场已经为塑料的可持续发展投了赞成票,供应链也已经开始积极拥抱再生塑料。作为绿色供应链的实践项目,GRPG推出的“双易认证”已经获得了包括宝洁、蒙牛、立白、可口可乐,以及上海家化等品牌的认同,向市场推出了易于回收的塑料包装产品。
更重要的是,再生塑料的使用开始成为行业上下游的一致行动。当这个齿轮开始了转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它越转越快,更好地将再生塑料转化使用,在避免进入环境的同时创造更多的价值。